ayx爱游戏:
清晨的阳光掠过索池村的山梁,3500平方米的葡萄大棚里已是一片忙碌。党支部书记王占强正给成熟的阳光玫瑰脱袋,指尖拂过饱满的果穗,他黝黑的脸上漾起笑意:“马上就能开园,这一串串都是咱村的‘致富果’!”从三年前的闲置土地到如今的“金果园”,索池村的蝶变,始终闪耀着党建引领的红色光芒。
支部掌舵,把准产业航向。“守着薄田望天收,不是长久之计。”2022年初,村党支部书记王占强在党员大会上的这句话,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。当时的索池村,传统粮食种植占比超九成,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万元。如何破局?支部班子带着党员代表跑遍周边县区,最终在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找到了答案。“要种就种精品,要干就干出样子!”支部会上,全体党员拍板定案,可现实的难题接踵而至。启动资金从哪来?土地怎么流转?技术门槛怎么跨?村党支部立下“军令状”:党员先上!支部书记带头拿出积蓄入股、流转自家的口粮田。年轻党员赴外地取经,记下满满5本笔记,硬生生用烂笔头啃下技术这块硬骨头。那段日子,村部的灯常常亮到深夜。支部班子带着党员逐户算“三本账”:土地流转保底收益账、务工增收账、未来分红账。短短一个月,随着3500平方米高标准大棚的建成,索池村阳光玫瑰葡萄现代农业实验示范园正式成立。为确保产业的规范化运作,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合作社,实行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、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和农户的生产优势有机结合起来。合作社负责统一采购生产资料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销售产品,大大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。
党员冲锋,筑牢产业根基。葡萄苗栽下的那天,支部书记王占强就住在了大棚,从修剪、疏花到水肥管理,全程跟踪管护。“阳光玫瑰娇贵,温度差一度、水肥多一勺都不行。”王占强回忆,为掌握第一手数据,他在大棚搭起简易床,连续半个月记录温湿度变化。去年夏天暴雨突至,部分大棚薄膜被狂风掀起。他第一个冲进雨里,“当时就想着,这是咱全村的希望,绝不能让雨水毁了苗!”如今说起来,他眼里仍闪着光。正是这份坚守,让葡萄苗茁壮成长,今年终于迎来大规模挂果。合作社里,党员带头实行“三公开”:账目公开、用工公开、分红公开。村民既能拿土地流转费,又能凭务工挣工资,年底还能按入股比例分红。目前,合作社已带动1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,其中8户脱贫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,昔日的“困难户”成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“生力军”。
绿色种植,以品质赢得市场。产业高质量发展,品质是生命线。索池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,从始至终坚持走绿色、优质、高效的发展路径,将“无公害”理念贯穿种植全过程。 严格遵循绿色生产标准,大力推广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,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。肥料选用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,科学配施生物菌肥,滋养土壤,提升葡萄天然风味和品质。精准管理棚内温光水气;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,实现“精准供给”。精细化疏花疏果,严控亩产量,确保果粒均匀饱满、糖度积累充分。马上就要来临的采摘季,合作社已制定严格的分级标准。每一批上市葡萄均将进行农残检测,用“纯净、安全、美味”的承诺,全力打响“索池村阳光玫瑰”绿色品牌,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以点带链,延长产业高质量发展链。产业火了,村民的心气更足了。村党支部趁热打铁,规划起“葡萄+”产业链:在园区旁建农家乐,让游客摘葡萄、吃农家饭;引进葡萄汁加工设施,把次果变成特色饮品,让小村吃上“旅游饭”。“下一步,我们要让村民不仅‘口袋鼓’,更要‘脑袋富’。”支部书记指着规划图,“党员带头学电商,把咱村的葡萄销售经营渠道拓展开!”
开园日慢慢的接近,索池村的阳光玫瑰正积蓄着甜蜜,等待着收获的时刻。而在党建引领的沃土上,更多“致富果”正在生根发芽,一幅产业兴旺、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,正在索池镇徐徐展开。